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成為高手必須懂的秘密∣《刻意練習》∣CYC無人說書∣生活E01

這次解讀的書是《刻意練習》,作者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斯‧艾瑞克森,他專門研究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本書是他研究成果的精華,像是寫出《異數》的葛拉威爾所提暢的一萬小時法則都是引用他的研究,但一萬小時如果沒有正確的練習方式也是徒然,而本書即了解正確練習方法的聖經。

如果將練習分成三層,上中下分別是刻意練習、目標練習與一般練習,每往上一層除了涵蓋較下層的要素外,還增加其它增加練習強度與成效的因子,一般人都困在一般練習,而頂尖人士,就是善用了刻意練習的人!

首先,一般練習就是普羅大眾所知的一萬小時法則,只要一直做一直做就會進步,但這並非正確的,難道一個開了20年車的人的開車技術能跟賽車手比嗎?這種練習法只是讓人從門外漢達到足以應付一般需求的程度,接著就一直困在這種程度不再進步,就連傳統的學習方法,也就是知識的傳授,也是效率不高的一般練習,一直閱讀與上課,並沒有辦法讓人變強,只能略懂皮毛,什麼時候適用這種練習法?例如你只是想和朋友能夠在週末一起打打球交流感情,沒有打算要參加比賽,那就用一般練習法就可以了,不必再往上一個等級!但如果胸有大志,那就更進一步邁向下一層的目標練習法吧!

目標練習法有四大核心:

一、明確的目標:明確的目標能夠讓人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而不至於迷失方向,就像統一方向的馬車才能前進,多頭馬車只會在原地打轉,至於什麼是明確的目標?簡單來說就是符合SMART原則的目標。

舉例來說,你如果決定要開始打高爾夫球,那「今天的目標是減少五桿,減少落到界外區的次數,改進打左曲球的姿勢」就符合S,具體的(SPECIFIC)M,可測量的(MEASURABLE)A,可達成(ATTAINABLE)R,實際的(REALISTIC)T,有時限的(TIME-BASED),目標必須具體才能達成,如果設為「目標是成為台灣第一」可能就太過籠統而且不可能達成,設成「目標是減少擊球次數」就太過模糊無法透過客觀的標準評斷有沒有達成預計的練習目標等等。

二、專心致志:如果沒有專心在學習上,當然沒辦法進步。

三、意見回饋:如果學習的過程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談何進步?如果練習鋼琴只是把該彈奏的次數完成,對幾次完全沒彈錯毫無頭緒,對哪次犯了幾個錯誤,是在哪裡犯錯都沒概念,那怎麼知道要改進哪裡?透過上課與閱讀所得的知識並沒有回饋機制,唯有真正動手做,才能得到反饋並提升技能。

四、跨出舒適圈:所有人對這個概念一定都不陌生,人體在一定的範圍內能夠透過數種機制增加表現,例如慢跑的時候會增加心跳來增加氧氣的運送,但這種改變只要一回到常態就會不見,因此要真正改變,只能挑戰自己,跨出舒適圈,就能透過基因改變來改變基礎值。

透過目標練習,人們就能往更強大的路前進,不再困在一般練習的瓶頸,能夠針對特定的部分去補足修正更進一步!但作者指出即使這四項條件都具備了,離真正的頂峰還有一小段路,刻意練習就是那一段路,比起目標練習,刻意練習多了資訊與心智表徵,這兩點就讓兩者有完全不同的學習效率。

先說說資訊,這件事使得刻意練習必須在發展完善且已知卓越與平庸之間的差別為何的領域才能進行,因為發展完善,因此了解卓越與平庸之間的差別,因為掌握了卓越與平庸之間的差別為何這項資訊,所以練習者才能學習最正確的知識與技巧,這種領域並不算多,例如音樂就是其一。

音樂從很多世紀以前就開始發展,特定的樂器有特定的彈奏方式且已知如何達成,所以找到對的老師,在練習時能夠給予最正確最有用的回饋是刻意練習的要項,與目標練習不同之處,在於雖然都強調回饋,但除了知道錯在哪裡,刻意練習多了如何更好的資訊,這能夠大幅減少摸索的時間,提高練習的效率。

如果沒有辦法找到好的老師,那麼就先找到該領域的頂尖前輩,了解他透過哪些與眾不同的原因達到頂尖,接著找出讓自己可以做到那些事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容易,可以請教該領不同的人聽聽他們的看法,但這樣也不見得能找出原因,因為第二個區別目標練習與刻意練習的要素─心智表徵,並不容易觀察。

心智表徵是一種很玄卻又人人都能意會的概念,舉例來說,看一眼:「面全析解比更原法習的學賦關者鍵創天」幾秒之內你一定無法理解這在說什麼,但「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你卻能在更短的時間理解,這就是心智表徵,一套已經在腦中建構起來的系統,讓人能更快的處理外界的事物。心智表徵有幾個功能:認出模式快速回應、理解資訊、找出答案、制訂計畫與幫助學習。下面就以幾個例子說明讓你更認識心智表徵。

門外漢在看足球比賽的時候,完全不理解這11個人在場上跑來跑去是在幹嘛,但在足球員來說,混亂完全不存在,這些人的陣型、動作與表現都是一套一套的模式,頂尖足球員幾乎能立刻辨認出來並有所回應,越優秀的足球員的反應時間就越短,就就是心智表徵的能力:認出模式快速回應。

雪球速讀法也是利用心智表徵的例子,看書時先看過數次目錄,前言與結語,建構不太穩固的心智表徵結構,再翻閱書本,每次翻閱書本不求字字了解,只要建立些微的了解,這種了解會加強初始的結構,再以新的結構去看書,因為心智表徵已不同,自然會看到不同的資訊,加強結構,如此循環往復,比起一磚一瓦建立結構更節省時間。

醫生在看病時會透過身體檢察、CTMRI等等方式得到很多資訊,這些資訊會對應到醫生腦中的一組心智表徵,醫生據此診斷疾病,越是厲害的醫生,心智表徵越強大,越能補捉細微的資料,將之視為更大模式的一部分。

刻意練習的目的就是建立心智表徵,而心智表徵則是進行刻意練習最重要的一環,透過心智表徵,人們得以辨識出錯誤,並修正既有的心智表徵,強化心智表徵後又能看到更多的不足與待改進的點,形成一個正向的迴圈。透過正確的資訊反饋建立強大的心智表徵就是刻意練習與眾不同的地方。

作者在書中否定天賦的影響,不認為天賦是成功與否的關鍵,但我認為天賦確實有影響,但並不是決定最後的成就高低,而是影響入門的容易,當入門很難,自然就篩選掉沒天賦又沒耐心的人。

最後舉一段作者在書中的話作結:「各位試想自己想爬一座山,山頂看似遙不可及,你知道自己想更上層樓,你可以踏上一條看似理想的路但很可能走不遠,也可以請一位曾經攻頂且熟悉最佳路徑的嚮導帶你爬,如此即使不登頂,也確保你走的是最好、最快的路,刻意練習就是那個最好的路,本書就是最好的嚮導,而要爬多高,由你自己決定。」


P.S.任何練習法都有可能遇到瓶頸,作者提出突破的辦法就是:「嘗試不同的方法」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你以為的思考只是胡思亂想∣《沒事別隨便思考人生》∣CYC無人說書∣哲學與思考E05

這次要來介紹的是這本《沒事別隨便思考人生》,作者是鬼腳七,七哥,他曾經是阿里巴巴的高層,興趣是在網路上寫寫文章,後來在網路上,越來越多人欣賞他的作品,於是辭職全心投入自媒體,目前粉絲已破百萬,與此同時,他還是在禪修路上努力的修行人。

在這本書中,是七哥近兩年所寫的數十篇散文,雖然書名叫做沒事別隨便思考人生,但文章卻大多是在談生活、談成功、談愛情,談的都是人生中重要的幾件大事,七哥善於從日常平凡的故事中,發現不平凡的意義,而他祟尚的「做自己。愛生活」,則是貫串書中每篇文章的價值觀,讀過本書,你才能有點了解這句話深沉的意義。

擁有知識並不了不起,知識是可以口頭或是以文字傳述的東西,可以透過很多方法獲得,但是智慧則不是這麼一回事,智慧是生活中的實踐,是每個人的行為,並沒有辦法透過閱讀書本學習。因此,七哥並不期望能透過他的文章傳授智慧以改變讀者,畢竟書中所寫的不過是知識而已,甚至連知識也不算是。他只是打算透過一篇篇的小故事與心得,讓你了解,原來這個四十歲的大叔的內心是這麼想事情的,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七哥泡茶聊天一樣,甚為輕鬆。

書中的前半部大多是在探討現代人的生活,即使3C產品的出現加快了我們做事的速度,但我們不是因此變的比較有時間,反而是變的越來越忙錄,忙著追求知識、忙著追求成功、忙著追求名利……,3C產品也讓人們之間的連結越來越多,每個人都更容易受到賞識,但同時也更容易受到批評,許多人因此活在他人的眼光之中,在乎別人的看法,順從世界的要求,但七哥期望大家能夠不在乎這些,找到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活著,才是真正的生活。

後半部開始有一些比較實際的建議,像是利用角色管理法來管理時間,一份好的工作的三大重點是興趣、行業、公司而不是待遇、福利、面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何向上級提加薪等等實際的文章,七哥以身為公司主管的角度來寫這些文章,令人特別受用,有想了解更詳細內容的讀者可以閱讀本書,或是到鬼腳七的個人網站去看!

書的最後面有與心靈大師張德芬、朗朗、加措活佛等名人對話的記錄,也有一般的世井小民私下對七哥所提的問題的回覆。七哥對一般人的提問,回答都有些辛辣,將來問問題的人罵的一無事處,卻能讓人心甘情願,把這些回覆總歸一句話來說,就是七哥認為所有的抱怨,所有的不滿都是你自己心中的問題,不要認為改變外在的世界就能解決你的問題,向內求,改變自己的想法才是唯一的解決之法。


這本書的內容多為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感受,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這本書必能讀出不同的味道,相信任何人都能從這本書中,得到點什麼,如果什麼都沒得到,那也沒關係,至少你了解一個四十歲,曾經是電商高層的大叔跟一般人也沒什麼兩樣。

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學習思考從這本開始∣《是思考還是想太多》∣CYC無人說書∣哲學與思考E04

影片說書人:學習思考從這本開始∣《是思考還是想太多》∣CYC無人說書∣哲學與思考E04

這次閱讀的是這本《是思考還是想太多》,作者是台灣人,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我認為本書作為一本有關思考的入門書很棒。書中先闡述了關於思考的幾大要點,思考是什麼開始講起,最後講到如何增進思考能力。

作者不是只學術性的介紹一堆邏輯或是謬誤的專有名詞,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將思考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非常適合剛開始對如何增進思考感興趣的讀者。

學習思考前一定要知道的是思考是什麼,作者將思考定義為有目的、有組織的腦部活動,即運有即有的素材,企圖得出一個結論,因此,覺得窗外的風景很美或是認為公車上補妝的人很奇妙都不是思考,反而打電動時想著如何做才能提升角色的戰鬥力可以算是思考的一種。

作者將思考分成三大類,科學性、哲學性、與創意性,科學性思考意指從確定的問題中,推論出確定的答案。台灣的教育非常重視科學性思考,不論是物理化學或歷史地理,國高中所教育的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如何運用邏輯找出必然的答案,一直以來都不是台灣人所面臨的思考問題。

相反的,哲學性思考則是從不確定的問題,推往不確定的答案。日常生活中的疑問,多屬於這類,大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小至今天晚餐要吃什麼?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答案,哲學性思考能幫助你的是找到所有答案中,「合理性」最高的,但合理並不等同於正確,因為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思考有兩大工具可以利用,邏輯推理與謬誤辯識。邏輯推理是由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提出,他總共建立了18條邏輯法則,其中一些是不用學習也會的,作者有介紹其中兩三條,但我認為這18條並沒有很難,可以都認識一下,下面提供一個還不錯的網站給大家(http://wwwold.hfu.edu.tw/~cchi/critical%20thinking%20web/logic101.htm),有興趣可以看看,而只要一段推理符合這18條法則,就被稱為有效論證。

謬誤辨識則是近年來很熱門的議題,謬誤即指不當的推理言論,但因為被有效論證包裝而不易辨識,因此需要特別去了解有哪些謬誤,才能發現思考中的謬誤,書中有關這部分我認為寫得不太好,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魯爾夫.杜伯里的著作《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書中介紹52種人們常犯而不自覺的思考問題,作者用日常生活的例子與淺白的語調,讓人明白思考的弱點何在,避免再次掉入直覺的陷阱。

思考並沒有辦法透過閱讀成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增進思考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多想,從簡單的懷疑網路資訊並自己論述,到主動想題目練習思考都可以,如果不知道有什麼題目可以想,法國的哲學考試是個不錯的素材(人家可是高中生就可以寫的頭頭是道)或是參考這本《渣誌:七十八個不正常的哲學問題》,裡面有78個題目讓你慢慢想。(未來有可能推出這兩本的書評喔,敬請期待)

這裡有個小重點,就是思考有時並不是從理由得到結論,而是先假設結論再找理由,只要小心不要落入主觀想法,用邏輯推理與謬誤辯識去檢驗自己的想法,才能算得上是理性的思考,另外,空想常常陷入迴圈之中,把想法寫下來能大幅提高思考的效率,寫作,才是增進思考能力的方法。


作者最後指出一個好或不好的思考家會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如果你聽到感覺怪怪的論點可以解釋出哪理奇怪,對於困境也能找到問題根源與好的解決辦法,那你的思考能力應該不錯,反之,如果你常常無法說服別人、被反對就生氣、或是認為自己思考沒有問題,那可能就需要來閱讀這本《是思考還是想太多》。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精神異常也能寫出動人遊記!∣《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CYC無人說書∣哲學與思考EP03

這次介紹的是《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在28次徹底的電療消除前人格後,作者波西格以新的姿態重回人世,但是一些有關過去的碎片,讓他踏上這段旅程。

本書的敘事手法以遊記為主線,但每當作者騎上摩托車或是等待時,就會進入作者心中的夏托克瓦研修營,夏托克瓦研修營是一種將帳篷搭建在各地巡迴,主旨是以事件為啟,探討背後的成因,並以更鴻觀的關點解析之,啟發百姓心智的營隊,作者在夏托克瓦研修營中所說的就是年輕時所追尋的真理。

本書共分為四大部分,在第一部份,波西格藉由與同行的友人,薩澤蘭夫婦的對話,來指出科技與人性的衝突。薩澤蘭夫婦痛恨科技,科技對他們來說,太無法理解,他們是藝術家,而非探討科學原理的科技人,科技和科學一起將他們逼迫到一個死角。

對我們來說,這部分其實很難理解,畢竟我們從小就活在充滿科技的世界,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網路無遠弗屆,但想想自己的上一輩或是再上一輩,他們面對的,是跟薩澤蘭夫婦一樣的恐懼,這種面對科技的無力感,讓他們面臨一種「死力」,一個將他們推往深淵的力量。

波西格在探討科技時,用到基調這個詞,基調是古典式理解用以看待世界的方式,主要以理性、定律作為本質,反觀浪漫派則主要以外觀來看待這個世界,最常見的詞彙是具有啟發性、充滿想像力、創意等等,這種古典與浪漫的二分法在書的後半段,造成斐卓斯,就是年輕時還未電療前的波西格,開始追尋的所謂的質素(metaphysics of quality)

其實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在現代的社會甚至更嚴重,科技與藝術的分離,科技讓人們輕鬆的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但慢慢的,人心的荒涼成為大家更大的恐懼,於是乎,正念,打坐,冥想等等開始瘋狂的成長,但,這一切方法都只是解決表象,讓人們誤以為科技與藝術再次和諧相處,分離的根源卻依舊在湖面下蠢蠢欲動,等待冰裂後的迸發。

第二段,斐卓斯的戲份開始逐漸加重,一開時他是一位追求理性的青年,但是在大學時期做科學研究的時候,,他偶然發現的想法卻讓他從此走上不歸路。一個理論的產出的標準程序簡單來說是:

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實驗→理論。

但是在書中,斐卓斯發現用理性假設來解釋一個現象,這樣的假設有幾種?其數量無限大。如果假設測試不完,那麼任何實驗的結果都做不成定論,整套科學方法也就無法達成建立實證知識的目標,科學真理不再是亙古不變的教條,破壞了整個由科學建立起來的世界。

斐卓斯因此陷入魂不守舍的深淵,遭到退學,開始四處流浪,這個流浪並不是所謂的落魄街頭,而是試圖從側面而非正統的科學去探尋真理的旅程,流浪數年後,他結束了這段旅程,進入另一個領域,哲學,也開始另一段更艱深的探索,也就是形上學的內容:這一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一切的意義何在?

一開始,哲學大師康德針對形上學所提出的先驗理論,讓他滿足,但後來他卻發現即使在哲學的領域,也充斥著和科學一樣醜陋的東西,那就是理性,他又回到了一樣的地方,原地打轉後,他放棄了,放棄解開這些問題。

第三段真正開始說明質素究竟從何而來?是什麼東西?斐卓斯放棄後,開始在大學教修辭學,一位偶然經過的女士在斐卓斯的心田種下(quality)的種子,漸漸的質素開始在斐卓斯的腦海裡成形。

其實整本書寫到這裡,我認為已經開始進入傳遞哲學教派而非一本遊記,波西格開始大量的描寫斐卓斯的理論,然而,這些都是透過斐卓斯當時留下來的筆記與書信拼湊而成,整個架構的完整性不好,沒辦法讓人完全理解這個理論的前因後果,不甚好讀,但這也許就是波西格的本意,他不願意以有邏輯架構的方式來闡述本書。

理性/感性,科學/藝術……,整個世界被一分為二,而斐卓斯所要追尋的就是將對立面合而為一的方式,首先,他要先找到將兩者切開的那把刀,透過波折的思維旅程,他發現,質素就是那把刀,質素是形而上的,無法被定義的,是一種主客體的交會點,將主客體相連為一。

這本書最令人可惜的是沒辦法由斐卓斯本人來講述,整個後半部的質素的概念不停的改變,一開始說質素就像是老子的,梵文《奧義書》裡的祂即你,後來,又說是無意識的現實,甚至還由波西格將之解釋成類似心流的事物,整個混亂無比,大大降低書的可讀性。

雖然這本書在講質素的部分不太能令我接受,但是偶然幾段話卻能觸動人心,作者以哲學家的角度,提出許多有趣的觀點,這裡舉出幾段讓讀者感受一下,也許你們也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一、
我繼續說。「禮拜一早上去上班,有誰會齜牙咧嘴笑?」
「可是他們看起來好落魄,」希薇亞說。「像全死了似的。像送葬的隊伍。」
我懂得她的話,但她的話邏輯不通。人為了生活而工作。


現在很多人為了某種原因,可能是追求金錢,追求成就,而放棄生活,但當工作毀滅生活的樂趣,那工作的本意不就不在了?想想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工作,追求最初的慾望,不要因此而本末倒置。

二、
倉促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惡毒態度。急著做事,代表你對事情不再關心,想改忙其它事,我只想慢慢探討,仔細一點,透徹一點。發現問題癥結的關鍵沒有其它,正是那份態度。


我們的生活如果被工作填滿,只想機械式的完成而不是思考後做出最正確的行動,那這只會讓人的心靈乏味,每次做事前,想一個不同的做法,練習思考,追求創新,讓心與物重新合而為一,創造心流。

三、
真大學沒有特定地點,不擁有土地,不支薪,不收實質經費。真大學是一種心境,是幾世紀傳承下來的偉大資產,理性思考,真大學是「理性」的延續體。


很多人上大學只是為了拿那一張用錢換來的文憑,但真正的大學是要教你如何學習?如何理性思考?如何有邏輯的思考?當你被考試束縛,不去深思知識的意義,本質,那還不如別浪費錢直接去工作好了。

也許這三段完全沒有造成你心中的波瀾,那可能只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閱歷,所在的階段不同,但這本書中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思維值得去看,但理論的部分,恩,我認為不是哲學人就沒必要深究了。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哲學史哪裡無聊?根本是部笑話史∣《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CYC無人說書∣S01E02


這次看的書《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是中國作家林欣浩所撰,相信一切知識都有最淺顯的邏輯,希望用最淺白的話語講清楚複雜的知識,這本書用淺白詼諧的言語,將希臘時期到近代的哲學思想與故事娓娓道來,讓人愛不釋卷,一拿起來就放不下,貫串書中的主軸就是哲學的兩大難題「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與「如何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雖然宗教能給你解釋,但如果不信教,就由哲學來看看答案是什麼吧!

從最初的哲學家蘇格拉底講起,一位討人厭,超喜歡問別人為什麼,卻又一直反駁別人的答案的老頭,最後因此得罪太多雅典的公民,而被以360票比140票懸殊的差距,判死刑。但這種懷疑的精神,卻開啟了哲學的大門。

接下來哲學與神學的紛紛擾擾也是精彩無比,一會兒兩人手牽手一起開創新的社會;一會兒兩人又針鋒相對,鬥個你死我活。書中一句名言:「在鬥爭中,哲學總站在弱者的一方。因為哲學講思辯、講道理。只有弱者才會去講理,強者不需講道理。」闡述的就是弱勢的哲學家透過哲學,與當時非常強勢的基督政權pk,但是一旦哲學家獲得權位,卻又拋開理性壓迫下面的人。

接下來,接連幾位思想家,笛卡爾、斯賓諾沙、洛克到黑格爾、尼采等強人輩出,每個人都提出十分厲害的理論。書中並沒有特別仔細去解釋各個哲學家的理論,只淺淺帶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再自行了解,但這些理論並沒辦法完美的回答作者一開始提出的哲學兩大難題。同時隨著神權的式微,哲學漸漸打敗基督教,教宗只能持續以出版沒啥用的「禁書目錄」來打壓哲學而已。

但「關關難過,關關過?」,哲學的下一個敵人卻是血量加三倍,攻擊力也加三倍的大boss,科學。科學一開始是透過哲學的其中一個分支,經驗主義,也就是歸納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你能看到這篇文章,也都是靠著科學的功勞。隨著科學的強大,人們越來越相信科學假以時日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甚至哲學所提出的那些問題也不過是人的心理活動罷了,分支打敗主流,將哲學漸漸的打入冷宮。

經驗主義的致命缺點,就是休謨所提出的懷疑主義其中一個經典的例子:「即使昨日太陽東升西落,今日亦同,但怎麼能確定明日太陽不會西升東落呢?」科學的日新月異,不斷的證明休謨所言––即使是從17世紀開始稱霸物理學界兩百年,所有人公認正確的牛頓力學,還是被相對論證實並非完美。因此透過科學,我們都不能確定找到的究竟是不是世界的真理,哲學上的難題就更不用說了。

書中給出的結論是:不管科學或是哲學,都只是利用實用與經驗主義來找到最接近真理的真理,並沒有找到一個一統天下的至上真理,因此對個人來說,只要能夠回答心中困惑的答案都是實用的好答案,如果現成的答案都不滿意,那麼找到自己的答案就是個人的哲學追尋了。


作者最後給出他自己的人生觀,他認為自己還沒找到滿意的真理–通常這代表的是人生的意義–因此時時刻刻想著死亡的威脅,能促使人更用力去追尋人生的意義,同時做那些能令人內心平靜之事,便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2018年1月27日 星期六

心中有任何疑問?幫你找來全世界最好的老師∣《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CYC無人說書∣S01E01


今天要來介紹的書是這本《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主編是多產的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他創建了人生學校,這所學校以哲學、心理學、文學、藝術等人文社會學科為基礎,探討工作、愛情、自我、家庭、社群等人生課題,這間學校建立在網路世界之中,網站上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大家可以點選右上角的連結看看。

這本書很特別的一點在於不同與一般的哲學書籍,一般人認為偉大的思想家就是哲學家,但其實有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諸如政治、社會學、甚至心理治療與藝術等科目,這些思想家,都有一些不同凡響的看法值得我們借鑑,書中挑選60位思想家的觀點,以淺白的方式介紹給大眾,回答每個人都會碰到的人生問題,諸如人生的意義?愛情的樣貌?甚至是怎麼養小孩等等,不管你是誰,心中有什麼疑問,一定都能在書中找到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我剛看完這本書開始寫書評的時候,也就是1/25號,剛好是書中最後一位介紹的文學家,吳爾芙的136歲誕辰,google都以此作為主題,可見書中所介紹的人都是很偉大的。

書中在介紹東方哲學的部分在我看來滿有趣的,雖然文字之間稍微透露一點輕視,但卻讓我看見東西方人不同的想法,作者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是有關於「孝順」––年輕時該好好聽話,父母年老後要好好照顧––這些觀點是很稀奇古怪,不合時宜的觀念,但對我們來說,可是從小被這樣教育並這麼認為,透過書本,就像是在跟作者聊天一樣,十分有趣。

雖然作者群是來自西方國家,但是卻不時提到東方的國家,也就是我們的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韋伯認為資本主義來自一組概念而非科學或是工業革命等等,包含了上帝喜歡努力工作、重要的是群體而非家庭、世上沒有奇蹟等等,這些概念,其實和儒家、道家等東方思想衝突,這也許解釋了為什麼現今的強國多為西方國家了。

然而,並不是只要提到東方就是壞事,偉大的建築評論家珍雅各就認為最好的都市莫過於住商混合、小而雜亂、新舊雜陳且人口密集,她畢生都在美加推廣這樣的都市計劃,但這不正是台灣的寫照嗎?如果她來台灣住一定超級開心、超級滿意,所以我們何必認為國外的都市就是比較好,學習欣賞身邊的美也是很重要的!

書中的思想家,大多都是對當代的大環境有所不滿,才會提出獨到的見解,但即使過了一兩百年,他們所遇到的問題至今依然存在,例如馬基維利所說要當上領袖,本身就跟是個好人不對頭,這也許映照的就是各國的政治現況。而涂爾幹探討為何當代(1900年左右)充滿機會繁華卻如此不快樂,可能是因為個人主義、過度的希望與太過自由,這些不都是現代所遇到的問題嗎?看看書店裡的充斥著心靈雞湯,與做自己最重要等等,涂爾幹說,照著這些做,才是痛苦的根源。也許人們該學習的是斯多噶學派,了解壞事總是發生,降低對人生的期望,才能找到幸福的鑰匙。

這些問題從以前到現在都有,但社會沒有崩解、人類沒有絕種,我們還是活在世界上,可見我們不必對未來太過悲觀,生命之河總會一直流動,生生不息。


再次提醒,書中所介紹的思想都是片段的精華,也許有些部分前後不太連貫難以融會貫通,但作者都有提供思想的出處,有意深入研究的讀者必然能藉此找到更多的資訊,拓展理解的深度,鄭重推薦這本『人生問題的有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