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5日 星期四

學習思考從這本開始∣《是思考還是想太多》∣CYC無人說書∣哲學與思考E04

影片說書人:學習思考從這本開始∣《是思考還是想太多》∣CYC無人說書∣哲學與思考E04

這次閱讀的是這本《是思考還是想太多》,作者是台灣人,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我認為本書作為一本有關思考的入門書很棒。書中先闡述了關於思考的幾大要點,思考是什麼開始講起,最後講到如何增進思考能力。

作者不是只學術性的介紹一堆邏輯或是謬誤的專有名詞,而是將重點放在如何將思考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非常適合剛開始對如何增進思考感興趣的讀者。

學習思考前一定要知道的是思考是什麼,作者將思考定義為有目的、有組織的腦部活動,即運有即有的素材,企圖得出一個結論,因此,覺得窗外的風景很美或是認為公車上補妝的人很奇妙都不是思考,反而打電動時想著如何做才能提升角色的戰鬥力可以算是思考的一種。

作者將思考分成三大類,科學性、哲學性、與創意性,科學性思考意指從確定的問題中,推論出確定的答案。台灣的教育非常重視科學性思考,不論是物理化學或歷史地理,國高中所教育的都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如何運用邏輯找出必然的答案,一直以來都不是台灣人所面臨的思考問題。

相反的,哲學性思考則是從不確定的問題,推往不確定的答案。日常生活中的疑問,多屬於這類,大到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小至今天晚餐要吃什麼?這些問題都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答案,哲學性思考能幫助你的是找到所有答案中,「合理性」最高的,但合理並不等同於正確,因為我們並沒有辦法去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思考有兩大工具可以利用,邏輯推理與謬誤辯識。邏輯推理是由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提出,他總共建立了18條邏輯法則,其中一些是不用學習也會的,作者有介紹其中兩三條,但我認為這18條並沒有很難,可以都認識一下,下面提供一個還不錯的網站給大家(http://wwwold.hfu.edu.tw/~cchi/critical%20thinking%20web/logic101.htm),有興趣可以看看,而只要一段推理符合這18條法則,就被稱為有效論證。

謬誤辨識則是近年來很熱門的議題,謬誤即指不當的推理言論,但因為被有效論證包裝而不易辨識,因此需要特別去了解有哪些謬誤,才能發現思考中的謬誤,書中有關這部分我認為寫得不太好,對這方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魯爾夫.杜伯里的著作《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書中介紹52種人們常犯而不自覺的思考問題,作者用日常生活的例子與淺白的語調,讓人明白思考的弱點何在,避免再次掉入直覺的陷阱。

思考並沒有辦法透過閱讀成長,要在日常生活中增進思考能力,最重要的就是多想,從簡單的懷疑網路資訊並自己論述,到主動想題目練習思考都可以,如果不知道有什麼題目可以想,法國的哲學考試是個不錯的素材(人家可是高中生就可以寫的頭頭是道)或是參考這本《渣誌:七十八個不正常的哲學問題》,裡面有78個題目讓你慢慢想。(未來有可能推出這兩本的書評喔,敬請期待)

這裡有個小重點,就是思考有時並不是從理由得到結論,而是先假設結論再找理由,只要小心不要落入主觀想法,用邏輯推理與謬誤辯識去檢驗自己的想法,才能算得上是理性的思考,另外,空想常常陷入迴圈之中,把想法寫下來能大幅提高思考的效率,寫作,才是增進思考能力的方法。


作者最後指出一個好或不好的思考家會有什麼樣的特徵呢?如果你聽到感覺怪怪的論點可以解釋出哪理奇怪,對於困境也能找到問題根源與好的解決辦法,那你的思考能力應該不錯,反之,如果你常常無法說服別人、被反對就生氣、或是認為自己思考沒有問題,那可能就需要來閱讀這本《是思考還是想太多》。

2018年2月7日 星期三

精神異常也能寫出動人遊記!∣《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CYC無人說書∣哲學與思考EP03

這次介紹的是《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在28次徹底的電療消除前人格後,作者波西格以新的姿態重回人世,但是一些有關過去的碎片,讓他踏上這段旅程。

本書的敘事手法以遊記為主線,但每當作者騎上摩托車或是等待時,就會進入作者心中的夏托克瓦研修營,夏托克瓦研修營是一種將帳篷搭建在各地巡迴,主旨是以事件為啟,探討背後的成因,並以更鴻觀的關點解析之,啟發百姓心智的營隊,作者在夏托克瓦研修營中所說的就是年輕時所追尋的真理。

本書共分為四大部分,在第一部份,波西格藉由與同行的友人,薩澤蘭夫婦的對話,來指出科技與人性的衝突。薩澤蘭夫婦痛恨科技,科技對他們來說,太無法理解,他們是藝術家,而非探討科學原理的科技人,科技和科學一起將他們逼迫到一個死角。

對我們來說,這部分其實很難理解,畢竟我們從小就活在充滿科技的世界,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網路無遠弗屆,但想想自己的上一輩或是再上一輩,他們面對的,是跟薩澤蘭夫婦一樣的恐懼,這種面對科技的無力感,讓他們面臨一種「死力」,一個將他們推往深淵的力量。

波西格在探討科技時,用到基調這個詞,基調是古典式理解用以看待世界的方式,主要以理性、定律作為本質,反觀浪漫派則主要以外觀來看待這個世界,最常見的詞彙是具有啟發性、充滿想像力、創意等等,這種古典與浪漫的二分法在書的後半段,造成斐卓斯,就是年輕時還未電療前的波西格,開始追尋的所謂的質素(metaphysics of quality)

其實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在現代的社會甚至更嚴重,科技與藝術的分離,科技讓人們輕鬆的滿足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但慢慢的,人心的荒涼成為大家更大的恐懼,於是乎,正念,打坐,冥想等等開始瘋狂的成長,但,這一切方法都只是解決表象,讓人們誤以為科技與藝術再次和諧相處,分離的根源卻依舊在湖面下蠢蠢欲動,等待冰裂後的迸發。

第二段,斐卓斯的戲份開始逐漸加重,一開時他是一位追求理性的青年,但是在大學時期做科學研究的時候,,他偶然發現的想法卻讓他從此走上不歸路。一個理論的產出的標準程序簡單來說是:

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實驗→理論。

但是在書中,斐卓斯發現用理性假設來解釋一個現象,這樣的假設有幾種?其數量無限大。如果假設測試不完,那麼任何實驗的結果都做不成定論,整套科學方法也就無法達成建立實證知識的目標,科學真理不再是亙古不變的教條,破壞了整個由科學建立起來的世界。

斐卓斯因此陷入魂不守舍的深淵,遭到退學,開始四處流浪,這個流浪並不是所謂的落魄街頭,而是試圖從側面而非正統的科學去探尋真理的旅程,流浪數年後,他結束了這段旅程,進入另一個領域,哲學,也開始另一段更艱深的探索,也就是形上學的內容:這一切的本質究竟是什麼?這一切的意義何在?

一開始,哲學大師康德針對形上學所提出的先驗理論,讓他滿足,但後來他卻發現即使在哲學的領域,也充斥著和科學一樣醜陋的東西,那就是理性,他又回到了一樣的地方,原地打轉後,他放棄了,放棄解開這些問題。

第三段真正開始說明質素究竟從何而來?是什麼東西?斐卓斯放棄後,開始在大學教修辭學,一位偶然經過的女士在斐卓斯的心田種下(quality)的種子,漸漸的質素開始在斐卓斯的腦海裡成形。

其實整本書寫到這裡,我認為已經開始進入傳遞哲學教派而非一本遊記,波西格開始大量的描寫斐卓斯的理論,然而,這些都是透過斐卓斯當時留下來的筆記與書信拼湊而成,整個架構的完整性不好,沒辦法讓人完全理解這個理論的前因後果,不甚好讀,但這也許就是波西格的本意,他不願意以有邏輯架構的方式來闡述本書。

理性/感性,科學/藝術……,整個世界被一分為二,而斐卓斯所要追尋的就是將對立面合而為一的方式,首先,他要先找到將兩者切開的那把刀,透過波折的思維旅程,他發現,質素就是那把刀,質素是形而上的,無法被定義的,是一種主客體的交會點,將主客體相連為一。

這本書最令人可惜的是沒辦法由斐卓斯本人來講述,整個後半部的質素的概念不停的改變,一開始說質素就像是老子的,梵文《奧義書》裡的祂即你,後來,又說是無意識的現實,甚至還由波西格將之解釋成類似心流的事物,整個混亂無比,大大降低書的可讀性。

雖然這本書在講質素的部分不太能令我接受,但是偶然幾段話卻能觸動人心,作者以哲學家的角度,提出許多有趣的觀點,這裡舉出幾段讓讀者感受一下,也許你們也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一、
我繼續說。「禮拜一早上去上班,有誰會齜牙咧嘴笑?」
「可是他們看起來好落魄,」希薇亞說。「像全死了似的。像送葬的隊伍。」
我懂得她的話,但她的話邏輯不通。人為了生活而工作。


現在很多人為了某種原因,可能是追求金錢,追求成就,而放棄生活,但當工作毀滅生活的樂趣,那工作的本意不就不在了?想想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在工作,追求最初的慾望,不要因此而本末倒置。

二、
倉促是二十世紀的一種惡毒態度。急著做事,代表你對事情不再關心,想改忙其它事,我只想慢慢探討,仔細一點,透徹一點。發現問題癥結的關鍵沒有其它,正是那份態度。


我們的生活如果被工作填滿,只想機械式的完成而不是思考後做出最正確的行動,那這只會讓人的心靈乏味,每次做事前,想一個不同的做法,練習思考,追求創新,讓心與物重新合而為一,創造心流。

三、
真大學沒有特定地點,不擁有土地,不支薪,不收實質經費。真大學是一種心境,是幾世紀傳承下來的偉大資產,理性思考,真大學是「理性」的延續體。


很多人上大學只是為了拿那一張用錢換來的文憑,但真正的大學是要教你如何學習?如何理性思考?如何有邏輯的思考?當你被考試束縛,不去深思知識的意義,本質,那還不如別浪費錢直接去工作好了。

也許這三段完全沒有造成你心中的波瀾,那可能只是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閱歷,所在的階段不同,但這本書中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思維值得去看,但理論的部分,恩,我認為不是哲學人就沒必要深究了。